燕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 | 第三期驻地艺术家名单公布


「燕岭青年艺术家驻地计划」第二期艺术家的汇报展目前正在燕岭园燕岭宾馆三楼展出,而第三期驻地艺术家的名单也紧跟着热气腾腾地「出炉」了,他们分别是马颖汶和舒达(排名不分先后)。

与前两期不同的是,这一期的两位艺术家更为年轻,都是不折不扣的95后。不知道这样新鲜的血液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眼前一亮的作品。

/

马颖汶

中国香港

/

马颖汶出生于1996年,2018年曾作为艺术与媒体学士学期交流生赴瑞士苏黎世艺术学院学习,2019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,擅长装置艺术、参与式艺术、社区艺术和行为艺术

1

△ 艺术家马颖汶

马颖汶于2012年开始便陆续有作品参加展览,2014凭借《谁是谁非?》获得中学生视觉艺术创作展优异奖;2018年,作品《土地公》入围The Sovereign Art Foundation香港学生艺术奖决赛。

2

△ 马颖汶作品《土地公》局部

受到参与式艺术的启发,马颖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连结为最微妙且重要的存在。她的作品通常都会让观众透过体验,唤起对自身经历或对某事某处的感知、记忆和情感。

这一点在作品《有你在的时候》上有很大的体现。

3

△ 马颖汶作品《有你在的时候》

在异地交流期间,马颖汶收集陌生人衣服上的毛粒,以此开展彼此的关系,弥补不断迁居的缺失感;回到香港后,她又收集家人、朋友的冷织物,解构衣物上的个人痕迹,重构并展开共同的联系。

4

△ 马颖汶创作《有你在的时候》时收集的部分织物

织物摩擦肌肤产生温度,与身体互相取暖。不知不觉间,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牵引到许许多多的「毛粒」,这些承载在「毛粒」上的细小的温暖,便是《有你在的时候》。

《有你在的时候》在2019年「出炉」艺术毕业生联展上,获得了Affordable Art Fair奖项,并被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研究收藏。5

△ 马颖汶在苏黎世ACT行为艺术节的相关相片记录

这一次参加燕岭园的驻地计划,马颖汶希望从东莞的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方面入手,探讨东莞从「世界工厂」到「文化名城」对当地民众带来了的影响与习惯,并透过民众的参与以及沟通,一起建立一个「谈梦」的平台。

/

舒达

中国

/

1995年生的舒达擅长的方向是雕塑、装置、机械、影像和定格动画,目前在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研究科学雕刻。

6

△ 艺术家舒达

舒达的参展经历丰富,2016年,他的作品《body》在水彩西南大学年度展览会上获得优秀奖;2017年,作品《Migaloo》获西南大学年度展览会一等奖。

2018年,舒达参加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,作品《天人五衰》被华人当代美术馆收藏,同期参展的还有《南泉斩猫》。

7

△ 《天人五衰》拍摄过程

舒达的研究主题是「基于五感体验的雕塑——消逝过程中的故事性探索」。他认为人类惧怕消逝和死亡,但是却总是能够欣赏消逝时带来的惊心动魄的美。而消逝的过程其实就是关于宇宙、关于生命、关于存在的过程。我们对消逝的思考,正是我们对刹那的捕捉。

8

△ 舒达作品《Migaloo》便是重现“鲸落”的过程

雕塑的本质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塑造,而传统的架上作品更倾向于表达一个「结果」——也就是对于瞬间的「捕捉」。但舒达所做的研究却是如何对瞬间进行「延续」。因此,舒达选择寻找具有时间性的材料,然后用机械或者影像或者动画去塑造,最终形成「连续的瞬间」。

他的作品《52HZ》就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「连续的瞬间」。

9

△ 舒达作品《52HZ》,鲸鱼消逝的过程

这个作品以世界上唯一一条叫声频率为52HZ的鲸鱼作为原型制作,舒达在鲸鱼模型的身体中埋入灯带,并录制了鲸鱼的身体在水中慢慢分解的过程。而随着身体的消逝,里面的光也会透出来。

10

△ 舒达正在制作鲸鱼身体

对于此次驻地,舒达有着明确的方向。他将入驻的两个月分割成为三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为调研,他将寻找东莞当地具有故事性的素材与故事,随后进入第二阶段,进行故事的创作及脚本的绘画。第三个阶段则是拍摄和剪辑,以确保最终呈现的展示效果。

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两位优秀的95后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驻地作品!